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2024/11/2 氣候危機的共生解方



 ⊹⊹獻給臺灣的深情解方⊹⊹ 巡迴系列講座

【 氣候危機的共生解方 | 11/2花蓮場 】


當我們追求著每年疊高的經濟成長,享受物質帶來的豐盈數十年後,
如今無可避面地,必須接受我們在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路上煞不了車的現實。
不論你身在台灣諸島何處,過著什麼生活方式,
想必都已切身體會到所謂的四季已換了容貌,
大地也已不安於承接我們、在在考驗著我們生活倚賴的民生系統。


🌟與談為住在颱風與地震第一線的花東三位樸門老師們。
🌟花蓮場限定!贈送花蓮永續生產者的雜糧產品,市值200元。
🌟購買任一場次以上,可以獲得「全台永續店家的回饋方案」。
🌟花蓮的這個夜晚,期待與Jon促膝長談 ———


這幾年在強震與颱風的侵襲下,我們學到了什麼?
同時勘驗在氣候災變中,新的設計是否也會萌芽茁壯?
也會聽見Jon面對氣候危機時,人類該如何調適自己?調整生活形態?
才能更堅韌從容地面對我們身處的氣候大震盪。

𓂃𓂃⚘ Jon Jandai x ⚘ 樸谷工坊【獻給台灣的深情解方】

查詢活動頁及報名連結:https://pugutaiwan.oen.tw/




【花蓮場限定】
本場次為了回饋花蓮的永續生產者與參加講座的你,
活動當天將贈送花蓮在地永續生產的雜糧作物,
只要憑本場的入場卷與自備容器,
就可以將市值 200 元的雜糧產品回家!
報名簡章:




2024/9/29 你的田,固碳還是排碳呢? 土壤固碳與小農種碳計畫

 



你的田,固碳還是排碳呢?
自工業革命以來,土地因人為開發及農業操作,使植物根系及殘體回歸土壤的量降低、土壤沖蝕增加,且因慣行農法施行的土壤耕犁使得土壤有機質快速分解,導致大量的土壤碳釋放至大氣中。
因此,將碳種回去土壤裡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不同的管理方式會造成土壤中的碳進或出,水稻田或濕地土壤,能保有較多的有機碳;傳統的耕犁方式因為頻繁的破壞土壤團粒,會加速有機碳的分解。
土壤缺乏植被,不僅有機碳含量低,甚至在降雨發生時,易因逕流或沖蝕而流失了土壤有機碳。
土壤有機質除了固碳之外,更具有提供作物養分、增加土壤結構穩定性、增進生物多樣性、淨化水源等功能,是土壤品質的關鍵指標、達到糧食安全及土壤碳匯的決定性因子。
減少耕犁、提高生物多樣性、施用堆肥或生物碳與覆蓋表土等措施,達到增進土壤的健康以及碳存量,減少外部資源(指原本不屬於土壤中的資源,例如肥料、農藥)的投入,最終以維持高的生物多樣性、土壤生產力、改善水的循環及極大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目標。
全球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土壤碳匯,即可中和所有化石燃料帶來的碳排放,期盼更多小農加入「種碳計畫」,透過增加土壤有機質來實行農業減碳,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心力。
…………………………………………………….
主題: 土壤固碳與小農種碳計劃
   把碳種回田裡的土壤管理一以水稻田為例
時間: 2024/9/29(日) 上午9:00-12:00
地點: 方舟(花蓮縣吉安鄉南華二街)


講師介紹:謝景貴 「從事國際賑災20幾年,過去到過的每個國家都是經歷過未曾有過的災難,直到2008這一年,從人為所造成的經濟衰退到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全球糧食危機讓我不斷的省思,最終人類將必須腳踏實地與土地連結。於是決定投入從農的領域!」 謝景貴説,「其實並不是為了做農夫而做農夫, 走遍全球災難現場, 深信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之下, 如何能實作找出面臨大環境問題的農耕方法, 以因應未來的極端氣候。 我非常相信, 大自然是最好的農夫, 也因此堅信自然農法!更進一步, 希望能做到不翻耕, 並找出適應未來極端氣候的稻作品種!」 台大法律系畢業,擁有名校光環的謝景貴師兄,被認為是人生勝利組,但他卻放棄了日進斗金的金融業,投入慈濟長期國際賑災,在賑災活動中發覺地球正面臨極端氣候的威脅及糧食危機,一股強大危機感油然而生,促使他在花蓮打造一座”方舟”。 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師法自然,運用陽光(太陽能) 、空氣(風力)、水(供水)蓋起心目中方舟,一棟會呼吸能自己供電及供水的房子,堅持友善環境初心,才是地球永續發展的治本之道。 9/29課程也會參訪謝景貴師兄自給自足的「方舟」,認識這座防災節能建築。 歡迎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