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2024/11/13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及農場設計

 





















2024/11/13 有機友善耕作肥培管理講習會

主題: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及農場設計

時間: 2024/11/13(三) 上午9:00-13:00
地點: 方舟(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
課程費用:$700(含蔬食中餐,加贈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自製香椿醬一瓶,價值200元)
優惠對象: $500 (花蓮樸門協會審認農友及會員)
報名限額:30人為限
報名方式:報名表https://forms.gle/zURARSLgKcxsnC877
課程安排:
08:50-09:00 政策宣導 農糧署
09:00-10:30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 (許湘宜)
10:30-10:40 中場休息
10:40-12:10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農場設計及病蟲害管理策略 (許湘宜)
12:10-13:00 用餐時間
講師:許湘宜 (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負責人、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認證教師,鑽研再生式農業、作物群落設計)
主辦單位:花蓮縣樸門永續生活協會
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
🌱若有需要可聯繫本活動聯絡人王小姐
聯絡電話:0916017828
信箱:iamyuhua@gmail.com
歡迎加入花蓮樸門部落LINE 官方帳號:@888batqs 
關於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報導文章:
知名的「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位於林口台地,起初開發基地的耕作區時,土壤的pH值只有4.4,且土壤檢驗報告顯示缺乏許多植物需要的元素,依建議必須「每分地施用兩、三百公斤的石灰」。
然而,像石灰這類的鹽類物質雖能夠快速地酸鹼中和,迅速提高土壤的pH值,長期而言,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卻會破壞珍貴的土壤生態,使得自然養分循環受阻,造成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死亡,導致耕作者必須提高種植成本,投入更多心力作病蟲害防治與施肥,才能栽種出作物,形成惡性循環。
用「良好堆肥」代替「速成化肥」,踏實地培育土壤的體質與生態,堆肥的最大的目的是把好的微生物群放回土壤裡,不是為了施肥。」土地在剛被擾動破壞後,或是施用化學農藥、肥料後,微生物種類減少、菌相單調,都會讓土壤處於容易長出雜草的階段,也就是回到生態演替的最初期。
為了讓土壤生命力恢復,快速提升土壤的生物多樣性,湘宜用自製的「堆肥茶」養育農田的土壤,並且以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培養情形,是否產生多樣化的細菌、有益的真菌、原蟲和線蟲等種類。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至適合較高等植物生長的階段,農田就不須努力生長雜草來保護土壤。回歸至土地的原點,尋找每一塊農田適宜的對策,讓土地恢復原有的生機與活力。
紅土森林小宇宙將分享農場建置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各種永續設計上的取捨與考量,以及六年來的種種田間觀察與令人驚喜的發現。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24/9/29「把碳種回田裡的土壤管理」課程心得分享

 這堂課以「碳種回土裡」為主題,舉辦的地點也很特別,是在米田共享合作社謝景貴師兄的家-方舟,一進來就看到高架的房子,下方有大片的生態池,雨水回收,屋頂上有大片的太陽能板,室內加高排熱,還有不用接水管的飲水機,讓我看到了友善環境的實踐方式。

前半堂課是方儉老師小農種碳計畫的介紹,方老師的分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土壤耕作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在春季土壤翻耕時會釋放大量的碳,這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很喜歡方老師的一句話,「減碳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永續」。方老師同時也在推廣「土壤醫生計畫」,讓更多農夫重視土壤的價值,改善土壤健康,增加土壤有機質,達到固碳的效果。玉里長良里生產的SDGs減碳米,就是第一個案例,並且鼓勵企業購買減碳農產品。

後半堂是徐政德老師的分享,內容非常精彩,老師不需要投影片及照片就可以侃侃而談。當時的出發心是為了不讓土地荒廢,從原本的務農門外漢,現在已經變成水稻達人,證明了完全不使用肥料(包括有機肥)和防治資材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水稻,讓我嘆為觀止。因為接觸過一些有機種植的農友,知道完全不使用肥料但是又要維持土壤肥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徐老師的實驗精神,證明豆稻輪作模式,不僅能維持地力,減少病蟲害,加上不使用資材,成本還相較比較低,產量一點也不輸給慣行的耕作模式,我們也可以用親民的價格購買到好品質又安心的米,真的是顛覆原本慣行耕作的思考模式。

聽完分享,看到政德老師不但種出自己一套心得,還看起來精神抖擻,做農得很健康,在場有好幾位農友也想要加入合作社了,大家都聽得意猶未盡,很期待老師未來有多的分享。

圖文:林欣余

    方儉老師說明土壤醫生計畫

農糧署宣導農機與肥料補助辦法

農糧署宣導國土發展計畫

徐正德老師分享水稻的管理模式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2024/11/2 氣候危機的共生解方



 ⊹⊹獻給臺灣的深情解方⊹⊹ 巡迴系列講座

【 氣候危機的共生解方 | 11/2花蓮場 】


當我們追求著每年疊高的經濟成長,享受物質帶來的豐盈數十年後,
如今無可避面地,必須接受我們在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路上煞不了車的現實。
不論你身在台灣諸島何處,過著什麼生活方式,
想必都已切身體會到所謂的四季已換了容貌,
大地也已不安於承接我們、在在考驗著我們生活倚賴的民生系統。


🌟與談為住在颱風與地震第一線的花東三位樸門老師們。
🌟花蓮場限定!贈送花蓮永續生產者的雜糧產品,市值200元。
🌟購買任一場次以上,可以獲得「全台永續店家的回饋方案」。
🌟花蓮的這個夜晚,期待與Jon促膝長談 ———


這幾年在強震與颱風的侵襲下,我們學到了什麼?
同時勘驗在氣候災變中,新的設計是否也會萌芽茁壯?
也會聽見Jon面對氣候危機時,人類該如何調適自己?調整生活形態?
才能更堅韌從容地面對我們身處的氣候大震盪。

𓂃𓂃⚘ Jon Jandai x ⚘ 樸谷工坊【獻給台灣的深情解方】

查詢活動頁及報名連結:https://pugutaiwan.oen.tw/




【花蓮場限定】
本場次為了回饋花蓮的永續生產者與參加講座的你,
活動當天將贈送花蓮在地永續生產的雜糧作物,
只要憑本場的入場卷與自備容器,
就可以將市值 200 元的雜糧產品回家!
報名簡章:




2024/9/29 你的田,固碳還是排碳呢? 土壤固碳與小農種碳計畫

 



你的田,固碳還是排碳呢?
自工業革命以來,土地因人為開發及農業操作,使植物根系及殘體回歸土壤的量降低、土壤沖蝕增加,且因慣行農法施行的土壤耕犁使得土壤有機質快速分解,導致大量的土壤碳釋放至大氣中。
因此,將碳種回去土壤裡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不同的管理方式會造成土壤中的碳進或出,水稻田或濕地土壤,能保有較多的有機碳;傳統的耕犁方式因為頻繁的破壞土壤團粒,會加速有機碳的分解。
土壤缺乏植被,不僅有機碳含量低,甚至在降雨發生時,易因逕流或沖蝕而流失了土壤有機碳。
土壤有機質除了固碳之外,更具有提供作物養分、增加土壤結構穩定性、增進生物多樣性、淨化水源等功能,是土壤品質的關鍵指標、達到糧食安全及土壤碳匯的決定性因子。
減少耕犁、提高生物多樣性、施用堆肥或生物碳與覆蓋表土等措施,達到增進土壤的健康以及碳存量,減少外部資源(指原本不屬於土壤中的資源,例如肥料、農藥)的投入,最終以維持高的生物多樣性、土壤生產力、改善水的循環及極大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目標。
全球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土壤碳匯,即可中和所有化石燃料帶來的碳排放,期盼更多小農加入「種碳計畫」,透過增加土壤有機質來實行農業減碳,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心力。
…………………………………………………….
主題: 土壤固碳與小農種碳計劃
   把碳種回田裡的土壤管理一以水稻田為例
時間: 2024/9/29(日) 上午9:00-12:00
地點: 方舟(花蓮縣吉安鄉南華二街)


講師介紹:謝景貴 「從事國際賑災20幾年,過去到過的每個國家都是經歷過未曾有過的災難,直到2008這一年,從人為所造成的經濟衰退到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全球糧食危機讓我不斷的省思,最終人類將必須腳踏實地與土地連結。於是決定投入從農的領域!」 謝景貴説,「其實並不是為了做農夫而做農夫, 走遍全球災難現場, 深信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之下, 如何能實作找出面臨大環境問題的農耕方法, 以因應未來的極端氣候。 我非常相信, 大自然是最好的農夫, 也因此堅信自然農法!更進一步, 希望能做到不翻耕, 並找出適應未來極端氣候的稻作品種!」 台大法律系畢業,擁有名校光環的謝景貴師兄,被認為是人生勝利組,但他卻放棄了日進斗金的金融業,投入慈濟長期國際賑災,在賑災活動中發覺地球正面臨極端氣候的威脅及糧食危機,一股強大危機感油然而生,促使他在花蓮打造一座”方舟”。 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師法自然,運用陽光(太陽能) 、空氣(風力)、水(供水)蓋起心目中方舟,一棟會呼吸能自己供電及供水的房子,堅持友善環境初心,才是地球永續發展的治本之道。 9/29課程也會參訪謝景貴師兄自給自足的「方舟」,認識這座防災節能建築。 歡迎報名!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2024/5/31~6/2 趨合食物森林農法工作坊


主題:【慈濟大學-里山系列】趨合食物森林農法工作坊

時間:113/5/31、6/1、6/2(五、六、日)
地點:慈濟大學校本部和敬樓一樓B105階梯教室(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1號)、加灣部落示範農地
講者1:Tobias Neugebauer (德國籍友善自然農法踐行者)
講者2:魏趨堯 Chris Wei(回沃森林農場主)
講者3:邱奕儒(慈濟大學教授/SDG教研總中心主任)
講者4:顏嘉成(花蓮縣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理事長)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慈濟大學USR教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
【參加對象】農友、慈濟大學教職員生、有興趣參與的夥伴
報名表單:
👉5/31(五),第一天 理論與參訪
👉6/1-2(六、日),第二、三天 農地實作(請私訊)
【慈大里山論壇探索食物森林農法 推動永續農業】
新聞連結🔗 https://www.tcnews.com.tw/education/item/2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