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資本主義之後──談進步利用論與合作社


講師:邱奕儒〈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陳秀枝(主婦聯盟前任理事主席)
圖:邱老師解釋進步利用論的「進步」著重於靈性層面的進步。



記錄:葉育均
攝影:林孝威

    現行經濟體系有什麼問題?資本主義看似穩固,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制度有來有去,而什麼樣的體系才是未來理想的發展方向?

    第一堂邱奕儒老師著重理論,介紹現行資本主義經濟和未來理想的新經濟模式進步利用論,第二堂介紹實際的團體,由主婦聯盟前理事主席陳秀枝介紹合作社的理念、價值和運作方式。透過這次的課程,讓我們在原有觀念中看到不一樣的可能。

    奕儒老師以笑話開頭,看似荒謬卻發人深省:

    美國總統布希在路上開車,發現路旁有人吃草,布希停下車,邀請他們到他家吃,那人驚喜,問家人可不可以一起去,布希答應,說:「我家有片很大的草原,你們可以盡情的吃。」

    老師問我們,從這個故事看到了什麼?有人回貧富差距、有人回勞資不平衡、只有憐憫式的公平、階級不理解……這些都是資本主義面臨的困境。

    柏林圍牆倒塌、佔領華爾街前,大多數人無法想像這樣的巨變,而資本主義的衰敗,更是習慣這樣運作模式的人們所無法理解的變動,資本主義崩垮是早晚的歷史進程,許多經濟學家都提出預警,時間點於何時各家有各家說法,重點是之後如何因應,由什麼樣的體系取代。

    老師介紹一個由印度靈性上師Prabhat Ranjan Sarkar(1921~1990)創始的「進步利用論」(Progressive Utilization Theory),雖然是靈性上師,但關注領域廣,宇凡水資源、教育、醫療等領域都有。老師接觸二十年,許多觀念受上師啟發,至今仍覺得這理論很棒。

    進步利用論的「進步」著重於靈性層面的進步,因為除了靈性以外都是相對性的進步,像是網路方便、資訊豐富,但卻有沉迷、資訊繁雜氾濫的缺點,而車子則是擁有便害怕破損或丟失。「利用」是物質應作「最大利用」與「合理分配」使眾生都能真正進步,因為所有資產都是至上父親給予眾生的資產。物質不屬於任何人,雖然法律保障所有權,但實際上我們比這些資源後到,有的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進步利用論在歷史觀、宇宙觀、社會觀、經濟理論觀各有詮釋,老師挑出歷史觀、經濟理論觀解釋:

    歷史觀是動態的社會循環,勞工(著重眼前物質享受、恐懼)、武士(冒險、勇敢、善於突破)、知識分子(頭腦知識)、商人(物質累積)循環領導著,而真智士(sadvipra)屬於身心靈強壯的人,在循環中間,肩負著推動新循環的責任。
    
    經濟分為四種:

    一、民生經濟

    生活基本需求的保障,保障是指百分之百的就業,而非高福利國家導致人民怠惰的福利保障。具體實踐方式有土地社會化、分散化經濟(現在屬於集中化經濟,經濟掌控在少數人手中)、合作經濟、全面就業、鄉級經濟規劃(非由上而下,而是由下往上)。

    二、心理經濟

    此種類型鮮為人所知,人不只是物質、身身方面,也有心、靈層次的需求,故必須根絕個是剝削與不義的經濟手法,開展人心靈的糧食,以幸福感為目標。現行經濟只能看到利潤,以致電玩、AV此類對進步無所助益的產業蓬勃發展。

    三、商業經濟

    需產出大於投入,運用科學發展有效的生產方式,以充分利用宇宙資源,為了所有眾生的福祉。

    四、一般經濟
 
    進用論的產業結構,以金字塔型圖示說明,由下而上分為三層:

    一、小型私人產業
    不至於影響民生或規模過小的產業,如奢侈品、理髮院、小吃店。

    二、合作事業
    含有大部分產業,特別是民生有關者。

    三、大型公營事業
    關鍵性產業如通訊、交通、原物料。以不賺不賠為原則,「賺」如台電立盈餘目標、「賠」如台灣水價(一度成本三十幾塊卻只收十幾塊),都不是好現象。
 
    以民主政治、自由市場為傲的現代,卻不得不面臨危機──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的倒置。進用論主張政治應交由真智士掌管,才能做對的決策,而非現在每人都有選票,往往對政治不理解用印象投票,使善於做表面宣傳的政治人物勝出;經濟權力應分散於每個當地人手中,但現今卻是掌握在財團手中。

    進用論追求合理分配,原則是保障生活基本需求,其餘依一定比例獎勵傑出貢獻。無限制的財富擴充只會造成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以早期日本來說,同公司薪資高低落差三倍,但現在美國企業,主管、勞工薪資卻差五百倍,這樣的現象對社會福祉而言有害而無益。

    產業結構上,須注重平衡,不過度工業化或農業化。過度農業化會導致購買力下降、過度工業化則會汙染環境,而糧食不足導致剝削落後國家。進用論提出最佳工業化比例中,和農業相關佔50%,但現今農業人口只佔6%,農產品依賴進口是一大隱憂。

    要落實經濟民主,必須保障基本需求(含食、衣、住、醫、教育),並保障抹個人購買力不斷增加,而決策權掌握在當地人民(將其個人的社經利益與當地社經單位結合的人)手上,防止外人干涉當地經濟,如此才能落實「由下而上」的經濟規則。

    經濟如同人體血液,通暢才能維持健康,現今集中式的經濟導致金錢在少數地方流動,血絡堵塞,而新的運作模式什麼時候開始?Ravi Batra曾預言2015新經濟民主會實現,是否如此,所有人都期待著。

圖:幽默風趣的秀枝老師把生命都用來推動合作社運動。


陳秀枝〈要錢給她們賺還要上課──合作社入社說明會〉

    秀枝姊的標題,一如當晚的演講風格,幽默風趣,整場笑聲連連。

    「合作社」運動推行多年,今年還是國際合作社年,我們從小都有接觸合作社,像是國小的合作社,但真正了解的人不多,因此2007年主婦聯盟因而規定入社都需先聽說明,有一定了解再參與。

    台灣目前參加合作社人數約兩百萬人,前幾年曾到四百萬人,減少是因為許多機關、學校委外經營。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消費者開的店,一開始為共同購買,只有米、葡萄兩項產品,會有這樣的共同購買,源於鎘米、毒葡萄等社會事件,秀枝姊說他們是因社會事件而被迫長大。

    合作人的倫理價值是誠實、公開、社會責任、關懷他人。(來自ICA國際合作社聯盟)誠實為最重要的價值,公開是分享,社會責任是從自己開始,做生命的主人,透過承擔喚醒意識,為環境負責(如主婦聯盟不賣魩仔魚),而關懷他人是合作社原則,實踐合作價值。

    合作社為社員共同擁有、經營、利用,秀枝姊幽默的說符合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
    合作人的基本價值信念是自助、互助、自主、民主、平等、公正、團結。(來自ICA國際合作社聯盟)

    第一個成立的合作社為工業革命後,由勞工羅胥戴爾引領紡織廠員工籌組改善生活,後來許多人效法,很多人失敗,如企業家歐文因此而破產。羅胥戴爾秉持公平原則,合作社是為了找回人的自尊,而非救濟,有人透過借錢才籌得入社費用。

    合作社七大原則,目的為檢驗價值(來自ICA國際合作社聯盟):

1.自願公開的會員制。
(自願和稅制屬於義務不同,公開表示無職業、種族等種種限制)
2.社員的民主管理。(人民負責、買單)
3.社員的經濟參與──出資與利用。
4.自治與自立。(沒有宗教、政治參與)
5.教育、訓練與宣導。(擴展社員為了支持更多生產者)
6.社間合作(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等)
7.關懷地區社會。
 
    主婦聯盟提供本地新鮮健康蔬果、農產品,提倡支持本地農民,在現在農業自給率低、農業人口老年化的現在,甚至農人團體自稱「千歲團」,最年輕已經六十七歲,提供支持的力量。秀枝姊分享日本的例子,儘管外國進口的米便宜,但他們仍選擇本地生產的稻米,因為不支持農民的話,糧食危機怎麼辦?「土地能進口嗎?」秀枝姊說,發笑之餘不禁檢討自己對於農產品揀選的標準。

    入社權利與義務方面,初次出資每人兩千元,往後年費每年三百六十元,入社後可隨時增資,最高上限為五十萬元。結餘方式:社員結餘分配50%、公積金10%、特別公積金20%、公益金10%(此項目與一般團體相比較為特別)、職員李是酬勞金10%。

    主婦聯盟實行許多活動、刊物,地區營運會以落實社區參與、國際交流會、出版刊物《綠主張》、書籍《從廚房看天下》、農友大會等等。

    秀枝姊與主婦聯盟的願景是心中有他人的合作、利人利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合作事業、最高貴的合作、最溫和的社會改革方法,他們視所有人為一體,以「合作人」自居,儘管很多人仍不知道「合作人」的定義,但他們仍努力的推廣、經營著,為環境,為大眾,相信這把理念之火在過去能夠受到眾人護持,往後也能持續並發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