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2024/11/13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及農場設計

 





















2024/11/13 有機友善耕作肥培管理講習會

主題: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及農場設計

時間: 2024/11/13(三) 上午9:00-13:00
地點: 方舟(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
課程費用:$700(含蔬食中餐,加贈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自製香椿醬一瓶,價值200元)
優惠對象: $500 (花蓮樸門協會審認農友及會員)
報名限額:30人為限
報名方式:報名表https://forms.gle/zURARSLgKcxsnC877
課程安排:
08:50-09:00 政策宣導 農糧署
09:00-10:30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種土策略 (許湘宜)
10:30-10:40 中場休息
10:40-12:10 從荒地到沃土~紅土森林小宇宙的農場設計及病蟲害管理策略 (許湘宜)
12:10-13:00 用餐時間
講師:許湘宜 (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負責人、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認證教師,鑽研再生式農業、作物群落設計)
主辦單位:花蓮縣樸門永續生活協會
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
🌱若有需要可聯繫本活動聯絡人王小姐
聯絡電話:0916017828
信箱:iamyuhua@gmail.com
歡迎加入花蓮樸門部落LINE 官方帳號:@888batqs 
關於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報導文章:
知名的「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位於林口台地,起初開發基地的耕作區時,土壤的pH值只有4.4,且土壤檢驗報告顯示缺乏許多植物需要的元素,依建議必須「每分地施用兩、三百公斤的石灰」。
然而,像石灰這類的鹽類物質雖能夠快速地酸鹼中和,迅速提高土壤的pH值,長期而言,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卻會破壞珍貴的土壤生態,使得自然養分循環受阻,造成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死亡,導致耕作者必須提高種植成本,投入更多心力作病蟲害防治與施肥,才能栽種出作物,形成惡性循環。
用「良好堆肥」代替「速成化肥」,踏實地培育土壤的體質與生態,堆肥的最大的目的是把好的微生物群放回土壤裡,不是為了施肥。」土地在剛被擾動破壞後,或是施用化學農藥、肥料後,微生物種類減少、菌相單調,都會讓土壤處於容易長出雜草的階段,也就是回到生態演替的最初期。
為了讓土壤生命力恢復,快速提升土壤的生物多樣性,湘宜用自製的「堆肥茶」養育農田的土壤,並且以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培養情形,是否產生多樣化的細菌、有益的真菌、原蟲和線蟲等種類。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至適合較高等植物生長的階段,農田就不須努力生長雜草來保護土壤。回歸至土地的原點,尋找每一塊農田適宜的對策,讓土地恢復原有的生機與活力。
紅土森林小宇宙將分享農場建置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各種永續設計上的取捨與考量,以及六年來的種種田間觀察與令人驚喜的發現。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24/9/29「把碳種回田裡的土壤管理」課程心得分享

 這堂課以「碳種回土裡」為主題,舉辦的地點也很特別,是在米田共享合作社謝景貴師兄的家-方舟,一進來就看到高架的房子,下方有大片的生態池,雨水回收,屋頂上有大片的太陽能板,室內加高排熱,還有不用接水管的飲水機,讓我看到了友善環境的實踐方式。

前半堂課是方儉老師小農種碳計畫的介紹,方老師的分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土壤耕作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在春季土壤翻耕時會釋放大量的碳,這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很喜歡方老師的一句話,「減碳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永續」。方老師同時也在推廣「土壤醫生計畫」,讓更多農夫重視土壤的價值,改善土壤健康,增加土壤有機質,達到固碳的效果。玉里長良里生產的SDGs減碳米,就是第一個案例,並且鼓勵企業購買減碳農產品。

後半堂是徐政德老師的分享,內容非常精彩,老師不需要投影片及照片就可以侃侃而談。當時的出發心是為了不讓土地荒廢,從原本的務農門外漢,現在已經變成水稻達人,證明了完全不使用肥料(包括有機肥)和防治資材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水稻,讓我嘆為觀止。因為接觸過一些有機種植的農友,知道完全不使用肥料但是又要維持土壤肥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徐老師的實驗精神,證明豆稻輪作模式,不僅能維持地力,減少病蟲害,加上不使用資材,成本還相較比較低,產量一點也不輸給慣行的耕作模式,我們也可以用親民的價格購買到好品質又安心的米,真的是顛覆原本慣行耕作的思考模式。

聽完分享,看到政德老師不但種出自己一套心得,還看起來精神抖擻,做農得很健康,在場有好幾位農友也想要加入合作社了,大家都聽得意猶未盡,很期待老師未來有多的分享。

圖文:林欣余

    方儉老師說明土壤醫生計畫

農糧署宣導農機與肥料補助辦法

農糧署宣導國土發展計畫

徐正德老師分享水稻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