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素桂姐(右)不吝於將個人累積的採種技術分享給大家。 |
講師:許素桂(遠古農莊)
李慶豪(四季耕讀農園)
記錄:陳軒振
這次講座樸門邀請遠古農莊許素桂老師及四季耕讀園李慶豪老師講解有關種子採集、保存技術及兩位老師個人在農法實作上的經驗分享。下以簡單四個項目,分門別類簡敘演講上的豐富內容。前面三段先由素桂老師介紹、分享蔬菜種子採集和保存的知識;後段則由慶豪老師分享水稻品種、採種挑選處理與育苗的重要性:
一、種子資訊及自家採種:
首先素桂老師以兩個例子來和我們分享國際間對於種子採集保存的逐漸重視:挪威建造世界末日地窖將各式作物種子收集並存放在北極永凍土層下,以保證種子的存放期限及新鮮度、以及日本對於其國土上水稻留種的計畫和苗種公司針對自然農法固定種的保留與重視。老師隨即又提及尋找小時候常吃的,具有濃郁香氣苦瓜種子的艱難過程,更是讓我們從許多不同角度理解到採種保存在未來的重要性。
再來素桂老師逐一地介紹關於自家採種的優點及好處。其中包括了:種子自主權、保留優勢種、適應環境者、增加基因多樣性、雄不捻種子①、給作物完整生活史及溫暖美化農夫心靈等。老師更分享了先前去到雲南偏遠農村參觀農家,留存種子的旅行經歷;雖然旅行的成果後來一無所存,但是以自家留種方式保存各家覺得好吃的優勢作物的想法,卻慢慢滲進我們聽者的心裡而期待著接下來的分享。
二、植物繁殖大觀:
簡略介紹完關於自家採種的理由及必然性,老師基於瞭解植物生理有助於農夫們採種時的謹慎小心並能以適當方式處理為由,接著開始講解植物繁殖的知識與她在農事上的經驗。
植物除了我們一般普遍知識上知道的以種子繁衍下一代外,另外還有百合的球莖、薑黃或馬鈴薯的塊莖、草莓及芋頭的走莖、山蘇和菇菌類的孢子以及蔥、地瓜或空心菜可使用的母株組織阡插及分株。
在授粉交配方面,可分為自花授粉及異花授粉。自花授粉的植物,可大致分為豆科、茄科、某些菊科及禾本科植物。但是老師以其從前初當農夫的經驗特別強調了,身為豆科植物一份子的蠶豆,卻是異花授粉植物,且須要熊蜂等大型昆蟲才易授粉成功。而異花授粉植物有:瓜類、繖型花科、十字花科、菊科和果樹。其中菊科植物的萵苣除外,它屬於自花授粉因此沒有雜交混種問題。異花授粉管道則可透過風媒、蟲媒、鳥媒、水媒等。老師以玉米舉例,說明若要使玉米藉由風順利授粉,種植時需注意植株排列方式:若是栽種成一整排,那效果肯定不好;最佳的方式是種植成一片,才能透過風的協助,順利授粉成功。
此外在留種植株方面,較為專業嚴謹數量為自交作物50顆、異交作物200顆。不過老師覺得這對於一般自家農夫而言稍嫌困難,應該以自己能力範圍保留適當數量的種子為宜。老師更敘及玉米留種問題,較好是多採幾根玉米,將種子混合一並留種,而非只採集一根,留下單根玉米種子保存。這樣可增加基因多樣性,對未來栽種時較有好處。
則異花授粉要如何預防雜交因素,素桂老師以各種媒介為區隔一一指出:風媒的玉米,種植空間彼此應間隔三百公尺或者種植時間錯開。蟲媒需要網子隔離植株,但要注意網子內是否有足夠昆蟲授粉的問題。而酪梨、楊梅等自交不合和果樹,則需要種植兩棵以上的植株才易授粉成功。十字花科種子則是種子形狀不同就不會彼此雜交。
三、採種及保存經驗分享:
接著老師從採種問題漸漸分享她自己採種時的知識和遭遇的問題。首先植物會依據氣候環境問題,使得某些種類會有不易留種的問題在。像是有些十字花科會因為台灣氣候不夠嚴寒而減低其開花留種的機率。而花蓮潮濕氣候也影響了洋蔥的留種問題。
在開始進行採種留株時,有許多的技巧需要學習及注意。防蟲所搭建的網室依據植株的不同需要注意高度,有些還可能會跟一個人差不多高。搭建網室也同樣注意網室內昆蟲數量多寡,若稍一不小心,可能就因為媒介不夠而留種失敗。而防雨、防腐爛也是在氣候偏潮濕的花蓮執行採種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的問題。像老師今年的青花椰便是由於開花時花叢甚密,導致包覆濕氣而腐爛。另外,還有隨時注意植株健康狀況、種子生理成熟度:寧願早採也不要過熟、跟何時才需開始留種問題等。
種子處理過程乾燥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且其中還包含了許多經驗及學理。像是曬太陽僅是過程中的初步乾燥,讓種子過度曝曬,還有可能導致其死亡,像是花生。而濕度控制更是重要。一項研究說明:種子儲藏溫度增加五度或含水量增加1%,都會讓種子的壽命減少一半。
在藏放時,除了標清採種和種植日期,還要分門別類放置以防混淆。數量上,應當留下比需求量多一些的數目,且依據植株、規模需求來決定。當然,冷藏設備也是極度重要的。包裝時,以塑膠、鋁箔包覆為佳,不以玻璃瓶裝以防撞碎。在保存的期間,需定期檢查種子活力,發芽率最好都能有50%以上。不過這都是需要知識及經驗才會慢慢熟稔的工作。
圖:慶豪兄仔細解說稻子育苗及採種技術。 |
四、水稻挑種與育苗:
再來是由四季耕讀園李慶豪老師講解關於水稻留種和育苗分享。他認為種植水稻是相當工業化的過程,只要依據正常作業流程跑,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比起蔬果留種過程是簡單一些的。
老師先介紹了目前世界的稻種分類:梗稻、秈稻和爪哇稻種。其中台灣市面最常見者為梗稻,也就是蓬萊米,米種較渾圓,但營養價值卻沒有傳統在來米-秈稻-來的多。稻種在挑選時,應以成長良好無病害、稻穀成熟且飽滿植株、一把少於五顆青穀的植株且鄰近田也需相同品種為佳。而穀種處理可分為收割、乾燥及儲存。收割時機器應徹底清潔,避免和上一批殘餘穀粒混合。且收割器得緩慢前進防止傷害胚芽。乾燥水份最好降至13%以下,冷藏溫度控制在14-15度上下、濕度在60-65%為佳。
圖:採種技術是相當難得的講座,吸引許多人來上課。 |
在育苗前,要先進行脫芒作業,因稻穀上芒存有抑制發芽的酵素,去除才能繼續以下育苗動作。穀種選擇上,可用鹽水選也可以用風選。處理得當才能使發芽率高達98%以上且皆為強勢苗種。接著是預防病菌問題而進行的溫湯消毒、催醒芽株進行的浸種與催芽。最後老師還分享了自己所進行的育苗成果,一棵棵翠綠纖細的稻苗,在投影螢幕上看來,蘊含了滿滿生命力,更加提醒了我們自家留種對於未來農業作物上的重要性。
①
雄不捻種子:植株雄蕊無法繁殖後代,進而用其他植株的雌蕊進行繁殖,產生的後代只會開花,不會結果。約兩三百顆產生一顆植株。
演講所提及的資訊:
1.農民保種運動 網頁
2.日本秀明農家採種分享 http://seed.agron.ntu.edu.tw/fcs/saving/savingtemp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