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順應人的設計 自然模式與大尺度設計


時間: 2012316日,星期五 
講師:邱奕儒
記錄:詹婉儷
攝影:詹婉儷
圖:樸門大尺度規劃的分析工具-扇型分析及向位分析。


樸門的核心倫理就是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今天會談到樸門設計的14項原理,樸門設計是順應自然的設計。人什麼時候需要做設計?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做設計,從早上我們起來,想衣服要怎麼穿,路要怎麼走?我等一下要去哪裡買東西吃,我要跟誰講什麼話,這個過程,通通都是在作設計;如果我們可以把這些所有的過程設計到能夠『順應自然』,或者是我們講的『順天應人』,那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樸門設計』。樸門包含人跟人人跟土地,這樣的整體設計。

順應自然的大尺度設計

了解完核心倫理與設計原則之後,我們會正式進入『設計的內涵』,它設計的過程。第一,『大尺度設計』樸門可以從小陽台、菜園、社區甚至到國家。即便大部分人的操作只是小陽台或一塊農地,不管怎麼樣,『大尺度設計』才是最基本的設計原則。那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談到大尺度設計? 因為人當進入一塊土地,做一個規劃或什麼事,突然都沒有方針,大部分的人都是上禮拜所講的非整合的設計,譬如『我要這一塊種水果』、『我要這一塊種菜』等等等;其實沒有順應大自然的原理、大自然的脈動,來作設計,這時候他就要花很多的功夫去對抗自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收穫卻會變得比較少。

介紹『大尺度設計』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自然永續』。什麼叫『自然永續』,就是大自然的運作有它一定的法則、一定規律,展現出一定的脈絡出來,這個部分比較抽象,這個我在前兩期沒有講過,就在第三期才開始介紹『自然永續』,我會從自然模式導進來,然後跟大家講『大尺度設計』

樸門設計其實是個『動態的過程』,他起源於『觀察』。妳怎麼去『觀察』一個大自然,然後你去『分析』他, 然後之後呢? 妳了解這個體系,它透過訊息,你覺得它可以產生什麼樣的願景,然後你自己『規劃』,接下來『規劃設計』完後,你就去『執行』它,『執行』完後,你繼續作「觀察」。整個樸門設計的過程,我們以設計一塊土地為例,它特有的程序,也是我今天想要跟各位討論的。我想請各位要了解,這個土地、它的資源,包括土地上面的,還有人,他的各項資源的要素,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行『設計』。

設計的三個方法

『設計』裡面,我們提到三個很重要的關係, 第一個是『導入模式』,就是把大自然當作一個『模式』來導進來,然後就是『分區規劃』,如何在一塊土地中,劃分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然後分區之後,再做細部的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向位的分析』,方向、位置是很重要的,等一下我們會舉一些例子來說明。首先,『模式』的部分來討論,比較抽象一點,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先從『抽象』再談到『核心』。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倉冥。』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天地間有一股正氣,它充塞在宇宙間的一切,在人裡面也有,在星河、植物、動物、每一吋土地,通通都有。在整個天地的運作當中,不管在人身上或在天地之間,其實有一股力量,有一股脈絡在進行;只是如果人在建構他的生活、建構他的社區,建立他整個經濟生活的時候,他沒有考慮到讓這股天地的正氣能夠流暢的展現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個人生活與團體生活就會出很多問題。這也是樸門設計裡面,很強調的;如何讓這種上天的好生之德,能夠充分展現。


那這個圖像,妳心中浮起什麼感覺?陰陽。然後呢? 白天和晚上,它是相對的。還有呢?圓融。這都包含在裡面。還有沒有?循環不息。它是一個動態。還有沒有? 平衡。兩個力量彼此互相平衡。還有沒有? 互補。它們不同,可以有相互的重要性,維持一個狀態的平衡。還有沒有? 玉盤。表相的東西,它有虛又有實。還有沒有? 白天、晚上。它有一個相對的概念….

解讀自然的模式語言

我們剛剛大家講了這麼多的道理,結果一個這麼簡單的圖,就秀出來了。其實很多宇宙間的脈絡,它發生的事情,它也透過一些圖像、模式。這就是典型的模式(指太極圖)。接下來就看我們能不能讀懂這個模式,我們來運用在我們的設計裡面。天上是這樣,地上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東西,顯然這個情況跟那個情況有相同的脈絡。當我們在探討很抽象的東西的時候,或許有時候是見仁見智,但是有些形象學,所展現出來的脈絡,還是值得我們去深究。

有一本書叫作《大自然中的模式》,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好,當我們看到樹木的分支脈絡,
河流的分岔如此的相遇,然後很多非常相近….。我們不禁好奇,大自然是不是少少的幾種相同的模式,就可以孕育出這個大千世界? 如果這樣子的話,自然界中含雜了多樣性,就說了自己的運作,區區幾種模式中,就一一展現出來。


你要設計一塊土地的時候,很重要。我們現在設計一塊土地,常常是在經濟的模式,我投入多少,我要產出多少,我預計幾年能夠回收….等等;但是這樣子光只是經濟的模式而沒有抓到自然的脈絡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常常會扼殺了這個土地原有的生命力量,而違背了我們在樸門裡面,它第一個原則,是什麼? 第一個原則,倫理,照顧地球。照顧地球,目的就是讓它原本的生命力才能展現,維持土地系統、大自然系統原有的生命力。其實不只大自然,人體也有很多的模式;有一種東西叫皮指紋,家裡有小朋友的,如果他作皮指紋,從你的指紋上面去看你是拱型的就看到你的個性是怎樣、這孩子未來的發展。

大尺度的設計  『模式的觀察』

『具體的步驟 』: 分區規劃(從第一區到第五區)、向位圖(方向之間的關係)。

上面的圖表現出因水份和風使樹林不再生長上去到山頂。瞭解其特性,就不用逆著大自然的發展作設計。



『觀察土地』: 

非現地觀察。可透過詢問或在家用網路來查看調查,不用去現場。如政府公開的資訊;透過網路公開,颱風後土地的狀況。如Google Earth;可提供方向、高度、經緯度、3D、的資訊….等。

現地觀察。人要在那裡去讀、感受、觀察它。
注意: 坐向、風向、坡度、樹、結構物對風的影響、水的影響。

溫度的觀察、土壤的觀察、現地動植物的觀察、自然的觀察、災害。
可能的災害有『地質災害』,土石流、崩塌、順向坡、地滑、斷層、土壤液化。『地形水文災害』,積水、侵蝕、乾旱。『化學災害』,污染。『生物災害』,外來種、蟲害。『人禍』,盜匪、關係不睦、不當政策。

『分析』:

扇形分析或向位分析。以一個點來出發。設計一塊土地前需要找到那個『控制點』、住在那裡的地方,即第零區;從這裡啟開你的向位分析。蓋房子前分析風從哪裡來、陽光從哪角度、火燒時從哪個方向、噪音從哪來….。 


Permaculture的『分區規劃』原則: 把不同的使用程度來作分類。

第零區:目的是房舍、住宅區、行政區。使用頻率是全時。
第一區:目的是房舍氣候狀況及家務的善理、生態菜園。使用頻率是每天數次。
第二區:目的是小型家畜、果園及儲存、食物森林。使用頻率是每天一次。
第三區:目的是主要作物生產、食物儲存、經濟生產。使用頻率是數天一次。
第四區:目的是造林區、取薪材。使用頻率是數週一次。
第五區:目的是自然保育區、非薪材收益(Non-Timber Profit)。數月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