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4/1 磚造火箭爐DIY+日式招待所參訪之行

圖:嘉成老師說明在爐背保留一塊活動磚,方便清除灰燼。



文:葉育均  圖:王玉華

九點大家陸續到達味萬田,四周風景清幽,不時飄散園圃種植的薄荷香氣。

一開始由邱奕儒老師帶領大家圍坐,進行自我介紹。每個人填寫一張問題單,包含「大家都知道我的專長、別人不知道我的專長和我需要別人服務的地方」老師說藉由這些問題,大家形成小型互助的生態圈,既能發揮長才服務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回饋。

圖:各組在十分鐘內就蓋好了火箭爐,快又有效率。
種菜、植樹、烹飪、裁衣、劇場規劃、羽球、表達、傾聽、木工、製作模型……大家分享各自的專長,令在座的大家驚嘆連連;許多人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自己,不時引發笑聲,有疑惑直接提出,互動熱絡,一輪介紹使大家更認識彼此,也為接續的活動增加許多話題的引導。

介紹後開始正式的活動,先由奕儒老師說明火箭爐的命名緣由(燃燒時可產生上噴的火焰如火箭)、原理(煙囪效應)和優點。一開始火箭爐推廣於能源不足的非洲等地,但在能源普遍越趨珍貴的今日,這樣的設計可節省能源,可節省大量的石油、天然氣,此外,也較一般使用木材燒火爐台燃燒完全,不會因燃燒不完全而產生有害物質,更無需使用粗枝幹,只需撿拾落葉枯枝即可。

由嘉成老師示範實際製作流程。上次活動以鐵罐為材質,老師說由於高溫鐵罐只能使用三到四次底部會變形,長期使用以磚造或其他耐高溫材質為佳,只要基本原理掌握,即可變換各種材質。

圖:搭火箭爐很簡單又省柴火。
火箭爐的口徑可依需要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進氣口、放柴處、爐身高度的比例。需要長期使用可泥封,減少空隙也使其穩固。為了地面隔熱、防止灰燼積於地面,在底層先鋪一層磚塊。可於爐背面保留一塊活動磚,方便清除灰燼。除了側放柴火,也可改成上方入料的形式,由於入料口位置較低,不會影響燃燒的位置。看似簡單的構造,在嘉成老師的講解下充滿變化的靈活,也點出許多未見的巧思。

圖:韓式泡菜鍋,超美味!
圖:水煮現採玉米,超鮮甜。

成員分成四組,各自協力製造火箭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到十分鐘便完成,過程中幾個小朋友熱心幫忙,甚至還不太會說話的小妹妹也加入搬磚的行列,後來他們每個過程都玩的不亦樂乎,幫忙添柴、劈柴,還在大家煮完後高興地將葉子、番茄等置於爐上烤,為活動增添許多蓬勃的生氣。

圖:阿土姐的豆漿鍋好吃到要排隊  。
每爐分配不同的食物,有煮玉米、麵條、泡菜鍋、水餃、豆漿鍋等。大家協力洗菜、切菜,切水果,美食陸陸續續地上桌。許多人攜帶自製的菜餚,杏鮑菇豆腐粥、黑糖糕、蘿蔔糕、迷迭香馬鈴薯、芝麻醬、金針剝皮辣椒、醃甜菜根、蘿蔔等等,每樣都有獨特的風味,享受好吃到令人感動的美食同時,感受的到每個製作者的用心。
圖:用味萬田有機豆漿熬煮的蔬果豆漿鍋。
大小不一的香甜玉米、香濃夠味的泡菜鍋、燕麥麵、拌醬的蔬菜拉麵、素水餃、以及最後大排長龍、引頸期盼,味萬田豆漿製作的豆漿鍋,裏頭還放了秘密武器杏仁,口感濃郁特別,有人開玩笑稱是置入性行銷。

一點半告一段落,步行至花蓮農場聽張副座介紹花蓮農場和日式招待所歷史,大正二年建造,至今年正好是一百歲;牆上的照片是當年糖廠,在當時極具規模。日式招待所近年重建,過程艱辛,如重建的木料(原本使用台灣檜木,但今無法合法購得)、房屋木樑旁的裝飾,在過程中經過種種難關,最後終於完成,目前尚未對外開放,未來將作為民宿使用。

    由於招待所空間和講解方便,分成兩批進行解說、參觀。等待時在門外欣賞古蹟外觀和庭園造景。西側小湖狀如台灣地圖,在潮溼的台灣建築旁蓄水,一開始有更加潮濕的疑慮,奕儒老師推測可防西曬的溫度,也方便火災時就近取水。門窗下方的木片看似平斥整,但並非完全密封,參差排列為通風之用。

圖:副場長親自解說招待所的修建過程。
招待所內部散發陣陣木香,自然光線充足,張副座介紹當時建築會鑲磁磚裝飾,是西方傳入的結果,日式建築加入西方元素獨有台灣可見。木造建築為避免蟲蛀,於樑柱加一層鐵片,可防蟲蟻啃蝕。房間門開關以木條移動控制,不使用時融入設計中,看不出其功用。防颱設計也是,木擋板移開便可將防颱片推出,平時關上擋板並不會留意內含機關。種種設計看出當初設計的精巧,也看到張副座修復古蹟的用心,他說連圍著湖的石頭都有陰陽面的講究。這棟重修的日式招待所,為我們樹立重建古蹟的良好典範。
圖:木造建築的防蟻裝備-加入鉛板。

約於下午三點結束,心中充實,感動於身處花蓮所享有的自然環境、一群人為了永續生態所做的努力、許多人願意參與響應這樣的理念和愛護歷史、細心守護的人,最感動的是,一群人互相幫忙、共同營造互助的社群,在崇尚競爭的社會裡,這裡就像伊甸園一般和諧、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